找到相关内容2354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佛教的智慧与儒家的明

    褒义词,所以在生活当中,人们都想做一个智者,做一个见多识广的人,一个足智多谋的人,一个料事如神的人。可是有谁会知道,这智者也存在着高低之分!这倒不是因为智者本身有什么问题,而是因为他们的智慧存在着深浅...

    恒毓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7130878312.html
  • 空海法师:永嘉大师证道歌诠述(上)

    反观、净化自己的身口意;他不是去向外看,不是去挑别人的毛病、不是去跟别人比较。   ‘谁能向外夸精进’,修行不是去向别人炫耀、不是去跟别人比高低。有的人修行之后,就是要向别人...

    空海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7481378553.html
  • 永明延寿禅师的唯心净土与指方立相

    诸家通常所说的法性土与应化土之间的关系一样,是境界高低的关系、次第先后的关系。既非并行,亦非融合,更非视为一同。   本论所探讨的内容,实际上,还与延寿的一般净土观和极乐净土观有着密切的关系,但由于...

    杨笑天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7481578557.html
  • 探究少林“CEO”释永信商业化非常“修炼”

    事出有因,无风不起浪。你确实参与的商业活动很多,至于里边的情况一般人怎么知道?”佛教在线总干事安虎生说,“我与永信大和尚多次交流这个问题,少林寺所包含的层次很丰富,远近高低各不同,但未来还应将宗教本位定位得...

    何伊凡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7483378591.html
  • 敦煌石窟社会化佛教浅论

    依次序分列两边。这种形式显然是中国封建君主制度下的产物。   再次,大幅经变壁画的构图,也是以佛祖为中心,听法的弟子、菩萨们依等第高低分列两厢,而其它的供养菩萨或芸芸众生则忙碌于四周。就笔者所见,...

    马德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6584278780.html
  • 翟氏先辈在敦煌修建功德窟

    要表现出「净土是化生的归宿,从尚在透明的莲花蓓蕾中孕育的灵魂,到破绽而出的幼童;再到环绕说法佛的亲疏远近,大小高低的菩萨,来表现经义中所说的由於「功德有差」的「九品化生」。由於上述差别,这些「九品化生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5593178952.html
  • 莫高窟二二O窟壁画

    表现的主题则是要表现出「净土是化生的归宿,从尚在透明的莲花蓓蕾中孕育的灵魂,到破绽而出的幼童;再到环绕说法佛的亲疏远近,大小高低的菩萨,来表现经义中所说的由於「功德有差」的「九品化生」。由於上述差别,...

    董玉祥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11250479062.html
  • 西域宗教文化

    的"飞空鹰塔""饮汉虹梁"尽已湮没于历史的尘雾之中,那些高低错落,依山而布的区区佛寺也被岁月的风风雨雨侵蚀成一处处残窟断垣。惟有这些疏落星布的残破洞窟似乎依然向人们诉说,昔日此地曾是一处香烟缭绕、寺院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5233379210.html
  • “东山法门”百丈怀海·《禅门规式》

    合法性或合理性,常常是检验与衡量一个禅师水平高低的试金石。按百丈怀海的逻辑,只要“心如虚空,亦莫作虚空想”,“於一切境法都莫爱染,亦莫依住知解”,就是“自由人”,因为大乘菩萨行其实是可以无所不为的。在...

    黄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6312779488.html
  • 融合与交流——敦煌莫高窟壁画等北朝佛教美术

    ,都是古代敬佛的庙堂(其中也有僧徒讲习诵经的道场)。有的洞窟在岩壁上位置较高,有的位置较低,高低上下可达四层。而以第二层最为密集。其间也有因山岩崩塌而无存。保存的从公元五世纪的北魏时代一直到十四世纪的...大小来区别阶级身份高低的方法,变成突出主题的办法,如:中心人物大于陪衬的人物,人大于背景中的一些什物(“人大于山”),这虽是比较稚拙的手法,但在画面日趋复杂的过程中,这种手法满足了突出主题的创作要求。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6314079507.html